白银压垮的帝国-金融视角看明朝的覆灭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军队攻破了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选择了自缢身亡,结束了276年的大明王朝。

崇祯皇帝画像

这是一位家族史上为数不多意图励精图治的君主,他一上台就遇到严重的经济问题。各地民变四起,关外满人频扰,兵饷不断增加,哪里都需要花钱,国库却越来越空虚,甚至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然而,据说当年李自成进北京时,竟然从朝中大小官僚中搜刮出几千万两白银,原来不仅仅是国库的钱,当时大明朝所有的钱,几乎都跑到贪官污吏手里了。

历史是由一连串的概率事件组成的,如果把责任全部记到崇祯一个人头上恐怕也不合理。据记载,万历十年(1582年)明神宗朱翊钧开始亲政,依靠当时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改革,明朝是“帑藏充盈,国最完富”“太仓积粟,可支用十年,冏寺(太仆寺)积金至四百余万两”。但到了万历中后期,却是“环视库房,一空如洗”。 可以看出,自万历中后期,明朝的国库储备就出现了问题,要粮没粮,要钱没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英国的威廉·阿特威尔撰文分析说:大量白银的进口曾对明朝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在明朝的最后数十年中逐渐削弱了它的经济、政治稳定的基础。

史料记载,明初曾发行过纸币大明宝钞,但由于混乱的货币政策,加之信用缺失,大明宝钞在发行之后,就大幅贬值。1 6世纪下半叶,白银逐渐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首选货币,白银成为中国各阶层进行购买各种商品的唯一选择,从而巩固了白银本位货币的地位。白银的大量使用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对白银的流动性需求不断增加,但中国并不是白银的富产大国,这给庞大的明帝国带来了银荒,更刺激了社会过分追求物质财富的畸形欲望, 成为封建官僚彻底洗劫了整个社会的财富,超量的土地兼并的利器,加速了明代社会的腐朽。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始,西班牙人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开始通过菲律宾流入中国,丝绸、瓷器则成为了富有的欧洲贵族们的奢侈品,而欧洲人手中并没有其他商品可以与中国交换,而中国唯一能接受的只有白银交换这一种方式,白银俨然成为了世界货币。这种巨大的贸易顺差在不断扩张,大量国外白银的流入,解决了白银短缺问题,大明王朝也就成为了世界工厂。日本和美洲两大产地的白银,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保证了明朝经济发展所需的白银供应。

然而,随着欧洲的财政危机和日本江户幕府断绝对外贸易往来,导致美洲和日本进口白银的数量锐减,这给依赖白银进口的明王朝带来强烈的震动。

明朝土地兼并严重 官员也没有财产申报制度

一般人或许都认为,古代中国的经济是自足自给的,怎么可能会因白银的进口骤减而受到重大打击,实际上白银做为货币工具,在国内并没有很好的在民间流通起来,大部分反而通过巧取豪夺,落入了有权势的腐败政治、军事人员和富商大贾手中,其中许多人选择了囤积。随着外部白银供给的中断,明朝的经济状况开始恶化,有钱人不再将他们的金钱购买非必需品或将其投资于风险日益增大的事业,而是囤积比平时更多的白银,以观事态发展。早先依靠对外贸易生存的丝绸业、陶瓷业和整个工商业开始倒闭,大量流民和失业者,引发了社会危机,最终导致严重的银贵物贱,许多中国平民根本没有能力交租纳税和还债,加速了社会两极分化。

到了明朝晚期,崇祯皇帝曾计划改革币制,但这一计划没等实施就被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之前他还计划通过增加税赋、卖官鬻爵、花钱赎罪、带头号召文官勋贵募捐银两实施所谓的开源节流,但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一种死循环。一方面关外满人不断入侵抢夺财富,大明朝就得花钱增加国防,而政府没钱就只有增加税赋,底层的百姓没钱没粮上交,只好造反,于是皇帝又得花钱调兵镇压……如此下去恶性循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疾病流行,这么一个烂摊子光靠一个意图勤政的皇帝和一群离心离德的文官勋贵根本就无法解决。